摘要:编者按:本文系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3月17日晚在南京第二届“凤凰文学奖”颁奖仪式上的发言,编辑根据现场发言整理而成。李敬泽我很感慨,因为我相信在座的几乎所有人,可能都没有意识到,我们的好日子差不多结束了。就在昨天,看到GPT4.0发布,我到...
编者按:本文系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3月17日晚在南京第二届“凤凰文学奖”颁奖仪式上的发言,编辑根据现场发言整理而成。
李敬泽
我很感慨,因为我相信在座的几乎所有人,可能都没有意识到,我们的好日子差不多结束了。就在昨天,看到GPT4.0发布,我到凌晨三点都没睡,我个人意识到,我们正面临人类文明的大变革。
好消息是,人工智能——人类的技术终于到了这个程度,而且我们可以预计它将会到达什么程度,它敞开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,甚至是我们没有想象到的可能性。但是,对我们今天所有在座的人(作家)来说,这都不是个好消息,这是个坏消息。这意味着,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大数据收集、整理、输出,完成相当意义和水平上的人力工作,能够生产出一篇篇文章、诗歌、散文、论文,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。翻译、编辑,乃至我们的写作、绘画,都要面临——而且这一日不远了——那个被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,比我们干得更好。因为它能够搜集、整理、吸收已有的知识、规则,所有的语言运用方式,所有的逻辑,并能够很好地输出。
所以今天就在想,不要小看“作者”这两个字。“作者”这两个字只有上帝和人类配有,人类之所以成为“作者”,是因为只有我们能够从无中创造有,但是未来我们是不是还能够成为“作者”,未来我们是不是要把作者的权力、荣耀都交给我们创造出来的机器?这是很实际的问题。
总而言之,我坚信我们必须面对我们的创造物的挑战,人类的创造物会把我们逼到墙角,所有的陈词滥调,所有的惯例,所有的艺术,从阅读得来的、积累的东西,今后必须承认我们玩不过机器,它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比我们强的多。
我觉得,大家必须重新思考什么是作者,什么是人之为人。我们不要掉以轻心,不要以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创造物,所以就觉得这个事儿没那么重要。这个事儿很重要,我们自己的创造物可能会超过对于所有陈词滥调,所有的阅读经验的把握。
在文学理论上,关于创作,我们有过一个论断,任何创作都是在影响的焦虑之下,意识到前人那么伟大,我们必须在前人下,做出我们的创作。现在这个前人已经不是我们懂读一本书的前人,GPT已经把所有的前人放在你面前,这个时候创作意味着什么?作者意味着什么?这是需要我们在今天、未来的日子里严肃考虑的问题。
现在很安静是因为我危言耸听,已经让大家产生了职业危机感,但我真的认为有危险,因为我真的想过,也咨询过专家。如果GPT把李敬泽的所有文章都学习、运用之后,它输出的会不会比我还好呢?专家很谨慎地说,它可能会得八十分。但我自己相比“李敬泽”,都不能常得八十分。
在这种时候,狂叫不过是给自己壮胆而已,真正面临的问题和考验是,我们这代人在自己创造物面前,面临继续捍卫人类创造力的尊严、能力和荣誉,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创作,什么是艺术,什么是文学,什么是机器做不了的东西,什么是我能做得了的东西。现在机器已经能够生成绘画,未来文学是否也会这样。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大脑都必须思考,什么是创造,我如何创造。某种程度上讲,正是在这种意义上,我们在作者年会上回到人类最初的创造上,是在无中创造,在没有中创造。
现在人类面对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,我们可能也需要思考,什么叫做创作,什么叫做一个作者,我们未来如何成为一个作者。“作”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创造,就是创造出只有属于人的东西,属于我们的东西,是机器做不出来的东西。今天在凤凰作者年会上,我愿意想象五年、十年后依然能够坐在这里,站在这里,无愧地说我是个创造者,是个作者,相对于GPT依然是个创造者,依然是个作者。这是我们要共勉的,希望我们五年、十年后再会,还有这么多人骄傲地说,我们是在创造。